今年,濱州市沾化區知恩原生態家庭農場種植的冬棗賣了一個好價錢。“好品質帶來了高收益!”農場負責人張亦明說,農場積極推廣綠色防控,實施綠色、有機、無公害種植新模式,推廣殺蟲燈、誘蟲罐、粘蟲板、防草布等措施,有效減少病蟲害,減少打藥次數,實現冬棗標准化生産。
冬棗是沾化區富民強區的支柱産業,不僅暢銷國內,還打開了出口的大門,先後入選世界軍運會直供産品,成功打入美國市場。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當地對農産品質量的高度重視和嚴格監管。據了解,爲切實提升冬棗品質,著力打造農産品生産消費最安全最放心地區,沾化區嚴格實行標准化生産,不斷規範完善基地標准化生産記錄。目前,已建設標准化生産基地15萬畝,基地産品質量監測合格率達到98%以上。
農産品質量安全事關人民群衆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事關農民增收和農業發展。不僅是沾化區,惠民縣以推行農産品産地准出和原産地追溯爲切入點,狠抓“三品一標”認證和標准化基地建設,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規範農産品生産操作規程,完善農産品生産檔案、檢測記錄,真正從源頭上根除質量安全隱患,農産品質量水平保持了“穩中有升、逐步向好”的良好態勢。
“爲落實食用農産品生産經營者的主體責任,我們建設了全縣食用農産品合格證管理追溯平台1處,14鎮辦免費安裝櫃式二維碼合格證監管追溯打印一體機16台套,方便農産品種植養殖散戶開具合格證;全縣97家種植養殖企業、合作社等生産經營主體免費安裝藍牙二維碼合格證打印機,由各種植養殖單位自行開具二維碼合格證。”惠民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宮慶志介紹,在韭菜産品開展“雙證制”管理工作上,繼續加大監管力度,通過食用農産品合格證的二維碼,實現産品質量可追溯,全面提升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和水平。
堅決落實最嚴謹的標准、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的“四個最嚴”要求,東營市墾利區在2017年成功創建爲省級農産品質量安全縣的基礎上,2018—2019年區政府又實施“農安墾利”建設項目,鞏固和提升農産品質量縣創建成果。目前,在全區推廣“一站二員三級監管平台”監管模式,全面加強區、鎮、村三級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同時,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墾利區投資2100萬元建設黃河口水稻標准化基地、黃河口大閘蟹養殖物聯網基地,投資680萬元建成産業園公共服務大數據雲平台,建立資源環境監測、農産品質量安全信息等一系列數據庫集群。
墾利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胥全永介紹,全區已建成運行鎮(街道)監管站7處,設立鎮街專職監管員21名,明確包鎮(街道)基地網格的科級幹部7名,設立村級網格員328名。同時,以農産品質量安全追溯建設爲服務管理體系,爲全區農業、漁業、林業、畜牧業生産基地設立了農産品檢測室20處,生産基地安裝了監控設備、速測室,建立健全了農産品生産檔案,實現了區域內農、林、牧、漁全輻射、全覆蓋的監管格局。
借力互聯網,廣饒縣在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建設農産品智慧監管追溯平台。在全縣75個蔬菜生産、批發基地建立質量安全檢測追溯點,消費者可通過農産品攜帶的二維碼,隨時查詢産品信息。積極推行食用農産品合格證制度,縣級以上農産品標准化生産基地全部實現檢測合格出證,做到了從查詢到獎懲的全動態追溯。
同時,加強專業化監管,實行線上管理與線下管理相結合。線上通過廣饒縣農産品智慧監管平台快速追查縣內經營單位信息等追溯信息,應用大數據,推進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管精准化和智能化的管理。線下通過農産品三級網格管理體系,將農産品生産者的基礎數據、農事活動、投入品配送數據實時更新彙總,組織鎮街、村網格及時更新種植基礎數據;推行大王鎮做法,實行“鎮檢測站檢測+基層農産品網格員抽樣送檢+生産基地逢出必檢+各基地間委托檢測”的做法,力爭實現全縣農産品生産企業檢測數據上傳全覆蓋。
“我們制定了農産品質量安全信用評級分類監管辦法,對農産品生産單位實行‘紅黑榜’分類監管。目前,列入‘紅榜’的生産單位有176家,已對其中51家進行了補貼扶持;列入‘黑榜’的生産單位有21家,已全部依法進行處罰。”廣饒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清海介紹,同時將農産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2020年,爲生産經營主體建立信用檔案,增強自律守信定力,用優質農産品去贏得市場。以廣饒縣農業誠信平台爲載體,將企業誠信納入農産品質量追溯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