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雞遺傳育種創新團隊聚焦精漿蛋白質層面研究,發現精子氧化應激導致精子結構和功能損傷進而影響精子活力的調控機制。
據陳繼蘭研究員介紹,公雞精液質量決定了種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地方種公雞中12%-18%的個體精子活力低下,導致制種成本升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雞的産業化發展,人工授精技術在家禽繁育中的普遍應用進一步增強了對高質量精液的迫切需求。
研究以北京油雞爲試驗對象,利用計算機輔助精子分析系統精子動力學等參數評價公雞精液品質,基于非標記定量(Lable-free)蛋白質組學技術分析不同精子活力精漿蛋白組成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來源于精子組分的蛋白質在低精子活力樣本的精漿中高表達或特異性表達,表明低活力精子存在結構損傷。進一步探究發現,低精子活力樣本的精漿總抗氧化能力、精子質膜完整性、頂體完整性降低,線粒體膜電位以及精子內ATP濃度均降低。氧化應激引起的精子結構和線粒體功能損傷是導致精子活力低下的重要因素,且精子結構和功能的損傷能夠在精漿蛋白質組成中得到體現。研究結果啓示,可通過改善日糧組成、或向精漿中添加抗氧化物質單體以降低氧化應激水平,提高雞精液質量。該研究對提高雞制種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成果发表在蛋白质组学领域类的top期刊《分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Molecular &Cellular Proteomics)》(中科院JCR二区,IF="4.828)。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爲第一完成單位,博士生李雲雷爲該論文第一作者,陳繼蘭研究員爲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672406)、北京市科技計劃(D171100007817005)和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CARS-40)等項目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74/mcp.RA120.00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