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以下簡稱《目錄》)正式公布,是農業農村部及相關部門貫徹落實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衆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有力舉措。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根據《目錄》,公布細化到品種級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以下簡稱《品種名錄》)。《目錄》、《品種名錄》和國家級、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等一系列文件相互銜接,構成了畜禽遺傳資源基本的界定、分類體系,對于貫徹落實畜牧法,規範畜牧業監督管理,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保障人民群衆健康安全,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目錄》發布背景——推動“畜禽”定義達成共識大衆對于牛、羊、豬、雞等耳熟能詳,這些“傳統”家養畜禽列入《目錄》不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在于梅花鹿等特種畜禽,它們馴化時間相對較短、表型與野生親緣種之間的差別不像傳統畜禽那樣明顯,是列入《目錄》還是按照野生動物管理,長久未能達成共識。此外,即便是大多數馴化成功的家養畜禽,其原生野生種也在自然界中同時存在,如家豬與野豬、家鴨與野鴨;個別的物種還存在著家養與其野生原種之間的血緣交流。例如,人們有計劃地將野牦牛的血緣引入家養牦牛群體,以增大家養牦牛體型,增強其抗病力與抗逆性,這無疑增加了區分家養畜禽和野生動物的難度。
農業農村部及相關部門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密集研究,加快推進,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目錄》的制定公布工作。《目錄》明確了《畜牧法》的適用範圍,從科學性、專業性與實踐性多維角度確定了家養畜禽與野生動物區分的基本原則,明確了“畜禽”的概念,科學界定了畜禽種類和畜禽品種的關系,既充分考慮了當前我國畜牧業生産實際需求,又統籌兼顧了國內外社會、經濟、文化、習俗多元化的要求,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明确“畜禽”概念 确定与野生动物区分原则一是確定了區分家養畜禽與野生動物的基本原則。全球用于畜牧生産的家畜、家禽全部源于自然界的野生動物,是長期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的結果。人類從距今一萬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對野生動物的馴化,逐漸馴化了馬、牛、羊、雞和豬等。鴨、鵝、兔、駱駝、鴿、火雞、鹌鹑等的馴化始于距今3000年左右,馴化曆史相對較短。
首先,家養畜禽經曆了較長的馴化時間,完成了馴養(captive)和馴化(domesticate)兩個過程。在馴養階段,人類逐漸了解野生物種的生物學習性,使其能在人工飼養環境下生存並繁衍。馴化階段,人類根據特定目標對馴養動物進行定向選育,一般要經曆上百年的時間。
最後,家養畜禽來源于野生動物,但終究是人類活動的産物,還要滿足人類人類生産生活需要。其主要生産性能與野生種相比要有顯著提高,經濟性狀突出,根據不同的飼養習慣和選育方向,可爲人類提供大量畜産品或服務。
首先,“畜禽”不是生物學概念,而屬于畜牧生産學範疇,並不是所有家養動物都屬于畜禽。家養動物成爲畜禽,要有穩定的人工選擇經濟性狀,主要在農牧場(戶)生産,養殖技術相對成熟,價值鏈相對完整。
第三,突出確保人的健康安全,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産業體系和疫病防控體系。要綜合考慮公共衛生安全、生態安全等風險和傳統文化、民族習慣等要素。
三大突出亮點——
本次公布的《目錄》,涵蓋傳統畜禽和特種畜禽兩大類33個物種。正式發布前,公開向全社會廣泛征集意見。從反饋的情況看,獲得了學術界、行業和群衆的廣泛認可。《目錄》具有以下三大突出亮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特種畜禽養殖發展迅猛,産業規模過千億,已成爲我國畜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增加農民收入、滿足市場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一些貧困地區,特種畜禽養殖成爲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將特種畜禽列入《目錄》,有效地解決了交叉管理等問題,其良種繁育、疫病防控等工作有章可循,養殖者的利益也將更有保障。
根據家養畜禽與野生動物界定的基本原則和畜禽的定義,某些在民間具有一定飼養規模的動物未列入《目錄》。例如,黑天鵝、鴻雁等禽類人工馴養時間短,種源需要從野外采集;果子狸、竹鼠等攜帶的病原體背景不清,公共衛生安全風險較大;蛇、蛙及昆蟲等不屬于《畜牧法》管理的家養畜禽(哺乳類和鳥類)範圍,不宜列入畜禽目錄。總之,通過科學界定,有效防止了通過將野生動物列入《目錄》,進而規避《決定》禁止濫食野生動物的要求。
地方品種是指在特定地域、自然經濟條件和居民文化背景下,經曆長期非計劃育種所形成的家養畜禽品種。培育品種是指通過人工選育,主要遺傳性狀具備一致性和穩定性,並具有一定經濟價值的畜禽群體。引入品種是指從國外引進的家養畜禽品種。配套系是指利用不同畜禽品種或種群之間的雜種優勢,用于生産商品群體的品種或種群的特定組合。這三類品種各有所長,互爲補充。
屬于昆蟲綱的蜂、蠶沒有列入《目錄》,但是按照《畜牧法》,蜂、蠶的資源保護利用和生産經營,適用《畜牧法》的有關規定,仍由農業農村部門管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將依據《畜牧法》,公布蜂、蠶遺傳資源品種名錄。
一是組織開展宣傳解讀。開展系列宣傳,組織權威解讀,引導社會各界形成廣泛共識,科學區分可養可用可食畜禽、可養可用不可食家畜等,增強公衆生態保護和公共安全意識,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是加快自主新品種培育。組織實施新一期的國家畜禽遺傳改良計劃,聚焦市場需求和畜禽種業發展瓶頸,加大原始創新力度,盡快培育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畜禽良種,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畜禽産品。